据说周边受沙尘暴困扰的日本人每年这个时候都很郁闷,特别是汽车在这段时间会变得特脏,平常一个月洗一次的汽车如今洗得特别频繁。
该公司2008年宣布,计划2013年之前在丹麦建设一个CCS示范工厂——北日德兰电站。石洞口二厂也只是一年收集10万t的CO2,也不是全电厂收集。
CO2的封存方式分为四种,一是通过化学反应把CO2转化成固体无机碳酸盐。目前主要有三种CO2捕捉工艺,即后燃烧捕捉、燃烧前捕捉和含氧燃料燃烧捕捉工艺。三是注入海洋1000m深处以下。报告并称,中国逾90%的CO2主要生成中心距离大型地下储存基地的距离不超过160km,但这些潜在储存容量的99%是处于盐碱含水层,这一储备选项尚未经过充分研究。瑞典能源巨头——瀑布能源公司(Vattenfall)从2001年就开始研究CCS技术,为此已投入了7000万欧元,成为世界上第一个开始运作CCS试验工厂的企业。
除了瑞典、英国这样的典型外,CCS项目已经在欧洲遍地开花。许世森算过一笔账:发电厂做这样的项目,发电成本起码要提高20%~30%,比如说原来发一度电可能要3~4角,现在就要提高20%~30%的价格。当我国南方的副热带高压发展强盛,与其它区域高气压联成一体,大范围的持续干旱就会出现。
若不提早制定政策扭转目前存在的南北粮食生产和水资源的结构性失衡趋势,极端旱期的任何应急措施都会因资源的枯竭而变得无能为力。这需要各区域的发展与当地的资源相协调,短期的掠夺式过度开发必然导致经济发展的不可持续。从体制上看,目前国家防汛抗旱总指挥部(防总)的实际职能还主要定位于抗,而不是充分体现晁错思想的备。其实,与我国历史上多次出现的全国性多年持续旱灾相比,这些都只是区域性和季节性的干旱事件,但这已足以暴露旱灾对我国粮食和水源安全的严重威胁和我国现存应急抗旱的体制问题。
而北方水资源已经被过度开发的区域要主动减少粮食产量,休养生息,逐步恢复水资源储备。例如水利行业由于无法共享气象部门的数据,便在其行业内再建一套覆盖全国的雨量监测网。
据《中国水旱灾害公报》公布的数据,1950至2007年,全国农业平均每年因旱受灾面积3.26亿亩,其中成灾面积1.86亿亩,年均因旱损失粮食158亿公斤,占各种自然灾害造成粮食损失的60%以上。与南方纬度相同的其它绝大多数地区都是荒漠和半荒漠气候,如墨西哥西北、非洲北部、中东、南亚西部等区域,形成了全球最大的沙漠带。如果说20世纪60年代以前,人们因为缺乏对地下水资源的认识而在旱期无水可用,那么在21世纪,人们可能会因为长期的无节制开采地下水而出现无水可抽的局面。在全球气候变化的大趋势下,未来旱灾的频率和程度势必增加,我国若不及早改变目前的被动应急抗旱局面,未来极端干旱事件产生的后果可能是灾难性的,会直接威胁人民的生存与社会的稳定。
崇祯大旱期间,北方大部的年降水量较常年偏少25%—47%,黄河出现自然断流。但南方为什么还会出现干旱呢?很多人在认识上存在误区,认为南方降水多,不太容易发生干旱。这就出现了人们所说的传统的南粮北运已转变为北粮南调的现象。这需制定数据共享法规,打破多年来形成的行业信息不共享局面,建立统一的数据库,研究综合的旱情指标体系和预警参数,研发能够动态分析工业、农业和城市灾情的模型和软件平台。
——西汉·晁错《论贵粟疏》近三个月来,始自云南的西南旱灾已经导致了2000多万人饮水困难,全国抗旱工作进入十分紧张的状态。如华北平原北部在近40年时间内已过度开采了上千亿立方米地下水,如若能恢复这部分地下水储量,加之旱期控制用水,完全可以安然度过极端旱情。
旱灾保险的市场培育也是转移和分摊旱灾风险的有效手段,应加强这一方向的研究和国际经验交流。因此在旱情分析上,不少部门都有一套自己的数据、方法和标准,但无法建立真正意义的综合旱情指标和有效的信息化决策支持系统。
旱灾则是指干旱对人类的正常生产和生活造成了影响,产生了危害,是自然与社会综合作用的结果。这一条例规定了抗旱的工作原则与方向,但更具体的条款有待进一步完善相关的配套法规,形成自上而下的完整法规体系。很多人认为抗旱工作只要各部门能够临时协调,并不需要统一的科学规划和技术支撑。而我国南方地区由于受低空的季风影响降水丰沛,植被丰茂,但这并不等于南方干旱就不存在了。根据《中国地下水资源》丛书中提供的2000年以前的资料我们绘制了我国地下水资源开采率地图。历史上多次极端旱灾都持续三年以上。
可以想象,若没有足够的储备水源,如果未来发生类似明朝崇祯年间的大旱,会导致几亿人口持续多年基本生活用水无法保障,粮食大幅减产,生产陷入停顿。同样地,水利部门的水情和水资源数据其他部门也无法共享。
第一,国家防总和防办系统的职能改革。当季风较弱、南方的暖湿气流无法到达北方时,北方则可能出现干旱。
而南方很多省份由于耕地面积减少,粮食生产的比较效益低,农民的种粮积极性下降,复种指数减小,导致南方粮食总产量减少。同时加强旱灾防范的意识教育,以家庭和社区为单位增加水源分散储备能力,减小旱灾的脆弱性。
扭转目前的结构失衡问题应两步走。若不及早对极端旱灾进行系统研究,制定统一应对方案,旱灾对未来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的威胁将是致命的。根据气象干旱等级的国家标准,年降水量减少30%和45%分别为中等干旱和严重干旱两个等级。但几千年的历史记录和近年来频繁发生的旱灾已不断地向我们发出了警告:人类在旱灾面前非常脆弱。
有学者研究表明,很多地区旱期的降水减少量与水资源减少量一般而言有一个概略的倍数关系,即1%的降水减少会导致2%左右的水资源量减少。但极端的、持续多年的干旱可能会对未来民族的生存发展构成严重威胁。
一、什么是干旱和旱灾?与永久性的干旱与半干旱气候区域不同,干旱是在一定区域的较短时期内,因降水明显少于正常状态而导致水资源减少、影响植物正常生长的一种自然现象。这一抗旱模式在长时期持续干旱的情况下甚至可能会加剧后期的灾情。
应急打井成了抗旱部门的一个主要手段。由于海陆季节性热力差显著,我国季风气候特征明显。
而高效灌溉可减少用水70%以上。第五,加强干旱管理的立法工作。而立足于备则需功在平时。国家防总虽然有多个部委作为其成员单位,但一般而言只有在水旱灾害发生之后才真正发挥各协调指挥职能。
一年以前,华北主要省区冬春连旱,国家防总首次发布了旱灾的红色预警由于海陆季节性热力差显著,我国季风气候特征明显。
二、为什么我国干旱频繁?降水的形成与大气环流密切相关。季风虽然较有规律,但其途径和强弱的年际变化大,所以北方经常发生干旱现象。
一、什么是干旱和旱灾?与永久性的干旱与半干旱气候区域不同,干旱是在一定区域的较短时期内,因降水明显少于正常状态而导致水资源减少、影响植物正常生长的一种自然现象。而立足于备则需功在平时。
本文由外圆内方网世行任命新任首席经济学家外圆内方网的认可,以及对我们原创作品以及文章的青睐,非常欢迎各位朋友分享到个人站长或者朋友圈,但转载请说明文章出处“快速诊断”